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虽多种多样,但是具有许多明显的共性。
在实践中由于投资者对证券投资的风险高、变化快、专业性强等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依靠直观感觉、经验情绪来进行投资决策。
缺乏理性的决策方法与措施,常常出现行为偏差,即“异象”,以至于投资效率大大降低,失败概率增大。
行为金融学中也常提到全球范围个人投资者常犯的一些错误。我们今天一起来了解其中之一——处置效应。
在未来的文章中,我们还将分享其余常见错误,大家也不妨自我观照一番,希望能在投资的道路上提高成功的概率。
当然,避免犯错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简单来说,就是倾向于过早卖出账户里盈利的股票,而死守亏损股票的行为。中国的股票市场、基金市场、期货市场等都广泛存在处置效应。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这一现象其实是非常异常的,是一种典型的投资者行为偏差,因为它违背了传统西方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设——理性人假设,即人都是理性的,他们会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
从理论上说,我们应该持有上涨股票来赚取更多的收益,而卖出下跌的股票及时止损。然而当我们自我审视,或是观察周围,常常会发现,现实操作恰恰相反。
不仅股票投资如此,在买卖基金时许多投资者也抱着同样的态度,因此错过许多获取更多收益的机会,降低了投资效益。
我们观察市场上的许多基金或者股票,常常会发现一年下来它们表现优异,像去年到今年,增长超过一倍的基金有许多,但是很多个人投资者却没有赚到什么钱,甚至还有亏损的存在。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处置效应在作祟。
处置效应产生的原因在学术界有许多观点,其中广泛被用来解释其成因的便是由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于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前景理论认为人在决策时会在心里预设一个参考点,基于参考点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风险态度。
从前景理论来看处置效应,也就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厌恶者,偏好确定的小收益;而处于亏损状态时则是风险偏好者,希望好运降临挽回损失,因此倾向“卖赢持亏”。
不过处置效应也并非在任何市场环境下都如此。
有研究者在前景理论的框架下建立模型模拟表明,当市场情绪高涨时,处置效应程度会降低。
因为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和乐观情绪会令他们高估股票上涨的概率,此时,投资者的最优决策是持有盈利股票以期更高回报,卖出亏损股票以期更好的投资机会
并非如此。
尽管许多人认为,上涨的股票接下来会下跌,而下跌的股票接下来会触底反弹,处置效应操作可以增加收益。
但是通过样本分析发现,这些上涨股票年均收益比下跌股票高4%,如果长期在复利的影响下,将产生很大的收益差值。显然处置效应绝不是理性决策。
其实不然。
假如投资者经过缜密的分析,是基于对公司基本面的认可而决定长期持有以待股价上涨,那么不卖出亏损股票自然没有什么问题。
然而许多个人投资者并不专业,他们往往凭借情绪、经验、消息进行投资,因此并非能够正确地把握和使用处置效应。它们是主观上对损失有规避情绪,而非基于研究后的理性判断,则很有可能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处置效应,会令投资者被个别“黑洞”吸走盈利和本金,丧失投资优质股票的机会。
再说“倾向过早卖出盈利股票”,是否看到了“过早”二字,这就违背了长期投资的逻辑,假如相信持有的是一家“好公司”,那么就应当长期持有,直至基本面出现根本性的恶化。
所以说,不论何种处置,都是短线操作。
因此,为了避免犯错,不妨拉长时间视角,建立起自己的投资体系并严格执行;又或者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参考文献及资料:
“个人投资者常犯错误之一:处置效应”,来源:公众号“投服中心(ID:tfzx_isc)”
知乎回答“什么是「处置效应」?在行为经济学中有哪些应用?”(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290358)
张幼芳. 处置效应对个体证券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分析[J]. 荆楚学刊,2015,16(1):68-72
武佳薇,汪昌云,陈紫琳,Jie Michael Guo. 中国个人投资者处置效应研究——一个非理性信念的视角[J]. 金融研究,2020,(2):147-166
- End -
版权声明及风险提示
本官网刊载内容仅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和销售要约。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未经版权方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